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
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碳化钼析氢催化剂结构优化获进展

2019/10/15 13:03:522536

据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新闻报道:近日,iChEM研究人员、复旦大学唐颐教授团队,与暨南大学高庆生研究员、华东理工大学曹霄鸣副教授以及苏州大学孙旭辉教授合作,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有机-无机杂化物二次转化法,成功实现了对碳化钼的纳米结构和电子性质的调控,显著提高催化剂电解水析氢性能。研究成果发表在《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》上(Energy Environ. Sci., 2017, 10, 1262-1271),论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石张平。

201705271655325649

碳化钼具有类贵金属的催化性质,可应用于诸多涉氢催化反应。尤其是其电催化析氢性质,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。碳化钼的合成温度很高(>600 oC),容易导致活性中心烧结、孔结构坍塌。更重要的是,β-Mo2C在涉氢催化反应过程中往往表现了过强的Hads吸附能力,制约了析氢反应中氢原子的脱附步骤(Heyrovsky/Tafel),构成了析氢本征活性的桎梏。因此,需要对其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多尺度调控和优化。

该研究团队通过不断创新合成策略,利用前期自主开发的基于有机-无机杂化物二次转化法Energy Environ. Sci., 2014, 7, 387-392J. Mater. Chem. A, 2016, 4, 6006-6013),通过植酸诱导苯胺聚合得到植酸-聚苯胺复合纳米线前驱体,进而利用静电组装制备MoOx-植酸-聚苯胺三组分杂化前驱体;采用高温转化法得到了P掺杂的β-Mo2C复合纳米线电催化剂。该合成方法实现了碳化钼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多重有效调控:(1)在纳米尺度上,该方法合成的β-Mo2C具有均匀的纳米结构(3-5 nm),提供了丰富的暴露的催化活性位,且一维纳米线整体结构,有利于电子的径向传导;(2)生成石墨化碳结构,有效铆定β-Mo2C纳米晶,以提高催化剂的整体导电性和稳定性;(3)原子尺度上,将富电子的P原子引入到β-Mo2C结构中,能有效提高β-Mo2C费米能级的电子云密度,并引入空间位阻效应,有效地削弱Mo-H键,降低了β-Mo2CΔGH*,促进吸附氢的解离脱附。实验及理论计算表明合适的P掺杂(2.9 %),能有效平衡析氢反应过程中的Volmer(氢吸附)和Heyrovsky/Tafel (氢脱附)过程,优化了β-Mo2C析氢本征活性。此外,基于有机-无机杂化物二次转化法的可调控性,该研究团队还提出了系列的电子和空间结构调控方法,例如,通过Co原子掺杂、MoC-Mo2CFe3C-Mo2C等的异质结构的构建,实现了对β-Mo2C的表面及结构的精细调控,优化了析氢电催化性能(Adv. Funct. Mater., 2016, 26, 5590-5598; Chem. Sci., 2016, 7, 3399-3405; ChemSusChem, 2017, DOI: 10.1002/cssc.201700207);利用MoOx-DMF杂化前驱体和环糊精固相合成法,将造孔、碳化温区成功分离,解决了以往高温转化导致孔塌陷问题,合成了具有丰富介孔的类硅藻土结构的交联纳米Mo2C电催化剂,克服了析氢过程中的物质扩散难题(ChemElectroChem, 2017, DOI: 10.1002/celc.201700378)。

系列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(2013CB934101)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21433002)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(2011·iChEM)的资助,从活性位暴露、过程扩散以及本征活性的优化等方面出发,有效优化了碳化钼的电催化性能,为发展高效、经济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