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1/3 0:00:00
71

图源:Higher Education Press 图示摘要
随着全球对绿色氢能需求的增长,科学家正探索直接利用海水电解制氢的方法,以实现不消耗稀缺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制氢路径。然而,海水中含有大量氯离子,会强烈腐蚀电极并大幅缩短设备寿命,这是商业化面临的关键障碍。
Shen 等人在《美国化学会志》(JACS,2025)发表的一项新研究,提出了一个重要突破:一种稀土氧化物保护层,可在保持高制氢效率的同时,为海水电解设备抵御氯腐蚀提供有效屏障。
近日,林扬明教授团队在《Frontiers in Energy》发表 News & Highlights 文稿,对这一创新进行了详尽评述,指出稀土材料工程有望重塑大规模海水制氢技术的未来图景。
稀土材料构建的抗腐蚀“护盾”
Shen 团队通过在铁镍硫化物电极表面涂覆一层氧化铕(Eu₂O₃)稀土涂层来解决腐蚀问题。这种稀土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氧特性,可在电极表面形成富含氢氧根(OH⁻)的微环境,从而抑制氯离子(Cl⁻)的吸附与氧化,有效切断海水电解中常见的腐蚀路径。
通过结合先进原位实验与计算模拟,研究者证明 Eu₂O₃ 涂层不仅耐氯腐蚀,还能促进析氧反应(OER),这一反应是制氢过程中的关键步骤。改性电极的电流密度提升至未涂层电极的两倍以上,并在高电流条件下实现超过 1000 小时的稳定运行。
连接基础化学与工程应用
在评述中,林教授团队强调,该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原子尺度材料设计解决实际电化学工程问题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,研究整合了多种原位电化学表征方法,实现了关键中间物种界面演化的交叉验证,从方法学上为水/海水电解及更广泛电化学体系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示范意义。
“利用稀土氧化物构建富 OH⁻ 界面,为耐腐蚀海水电解提供了新方向”,林教授指出,“这一策略不仅稳定电极,还为沿海区域实现高效绿色制氢提供了可拓展路径。”
前景与展望
Shen 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分析(TEA)角度显示,稀土保护电极能够满足制氢盈利性的工程目标,具有产业化潜力。
不过,林教授团队也指出,真实海水体系需在安培级电流密度条件下稳定运行超 10,000 小时,仍需进一步验证稀土涂层的长期稳定性及成本可扩展性。
尽管仍存挑战,该研究已标志着向可行的海水电解制氢迈出了关键一步,为实现大规模绿色氢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。
来源: Frontiers in Energy
文章标题: Rare earth engineering to mitigate corrosion challenges in seawater electrolysis
作者: Duan Qingxiu、Luo Chao、Zhang Mo、林扬明(通讯作者)
单位: 福州大学;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;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
DOI: 10.1007/s11708-025-1036-y
翻译人:沈亚皓
来源:https://fuelcellsworks.com/2025/10/17/clean-hydrogen/rare-earth-coating-helps-seawater-electrolysis-resist-corrosion-paving-the-way-for-cleaner-hydrogen